药房监测分析论文

2023-10-11 22:15

要写出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综述。小编为每个人找到了《药学监护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药师在癌症晚期患者患者疼痛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收治的64例患者癌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临床药师对患者癌痛实施药物查房监测。优化用药处方,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对照组患者因癌痛接受传统癌痛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疼痛缓解率及不良反应。

药学护理分析论文第1部分:

患者镇静催眠药物剂量方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药学护理分析(附病例报告)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II型呼吸衰竭;镇静催眠药物;药品监测

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催眠药物治疗的药学护理:一例报告

吴婷婷

(上海松江中心医院,上海 20160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II型呼吸衰竭;安眠药;药学服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破坏性肺部疾病,其特征是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逐渐发展,在疾病后期常常因呼吸衰竭和低血压而并发。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表现为呼吸困难、烦躁、呼吸抑制等[1]。相当一部分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呼吸衰竭的患者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大多可引起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因此,在制定给药方案时应多加考虑。本文报道一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过程中的药学监护情况,探讨该类型患者镇静催眠药物的合理应用。

1 病历

患者,男,81岁,主诉“反复咳嗽、咳痰5年余,加重1周。2016年4月24日入院。患者曾多次咳嗽”近5年有痰,多发生于换季或感冒后,抗感染后或季节转暖后好转,痰呈白色粘痰或黄色粘痰,病程为每年3个月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明确。一周前,患者出现咳嗽、痰多、排气等症状,无明显感冒或其他诱因,症状明显,短暂活动后加重。面白粘稠,不易咳出,伴有胡言乱语,精神淡漠,夜间高枕位,无痰血,无发热,给予头孢美唑、溴己新抗感染,化痰、甲泼尼龙抗感染。炎症、尼克沙胺呼吸兴奋,患者意识逐渐清醒,“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被收入科室进一步诊治。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4年。目前,他正在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入院体检:体温36.8℃,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5/70毫米汞柱;他意识清醒,有点烦躁,双肺有清音叩诊音。双肺呼吸音低,可听到分散的呼气哮鸣音。血常规:白细胞12.94×109/L,中性78.84%。血气分析(吸氧2 L/min):pH 7.347,PaCO2 77.6 mmHg,PaO2 63.7 mmHg,SSO2 91.8%。入院诊断:①COPD急性加重、II型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肺性脑病; ②高血压; ③糖尿病。

2 治疗流程及临床药学服务

患者入院时进行了血常规和血气分析,并给予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4.5克/8小时静脉注射抗感染;静脉滴注溴己新4mg,每日2次,以祛痰;布地奈德4mg+特布他林5mg雾化吸入,每日2次,茶碱缓释片0.1g口服,每日2次,二羟丙基茶碱4ml肌肉注射,每日1次解痉平喘,持续非有创呼吸机的使用。 5月1日,患者报告说,他的咳嗽和咳痰比以前明显好转,但晚上睡眠质量很差。他反映平日在家自行服用地西泮有效,于是医生开了口服地西泮2.5毫克。 5月3日,陪同患者的家人反映,患者晚上仍然睡眠不好,比以前更加烦躁。血气分析(吸氧 2 L/min)显示 pH 7.347,PaCO2 77.6 mmHg,PaO2 63.7 mmHg,SSO2 91.8%。医生开了口服帕罗西汀20毫克。临床药师在分析患者上述症状时认为,地西泮有呼吸抑制作用,可引起CO2潴留,导致患者出现情绪波动、烦躁等症状,因此建议停用地西泮,继续观察。5月8日,患者的烦躁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抱怨睡眠不佳并要求服药。临床药师推荐小剂量服用白乐眠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此后,患者的睡眠状况逐渐好转。 5月11日血气分析:pH 7.407,PaCO2 65.6 mmHg,PaO2 73 mmHg,SSO2 96.8%。考虑到患者没有明显咳嗽、咳痰,也没有明显呼吸困难,病情稳定,第二天就出院了。总住院时间为 16 天。

3 讨论

3.1镇静催眠药物及治疗方案分析

失眠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并影响白天社交功能的主观体验。失眠的干预措施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目前国内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理想的镇静催眠药物应具有快速诱导睡眠、不影响睡眠结构、次日无后遗效应、不影响记忆功能、无呼吸抑制等特点[2],长期使用后无依赖性或戒断症状。 -长期使用。目前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BZRA)、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以及一些中成药。

3.1.1 BZRA

以艾司唑仑、地西泮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这些BZD可以缩短睡眠潜伏期并增加失眠症患者的总睡眠时间。不良反应包括白天嗜睡。 、头晕、肌张力低下、认知功能下降等。停药后继续使用 BZD 可能会引起戒断症状。以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为代表的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ZDs)较BZDS具有半衰期短、次日残留作用低、不良反应少、成瘾性低的特点。 ,已成为临床首选镇静催眠药[3]。

地西泮是一种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郁。药物过量可导致精神烦躁、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说明书明确表明老年人对该产品敏感。建议减少剂量使用。本例中,患者入院时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D组)、II型呼吸衰竭、呼吸功能不全、使用地西泮时不良反应风险增加。

3.1.2 抗抑郁药

一些抗抑郁药物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当失眠伴有抑郁和焦虑时更有效[4]。三环类抗抑郁药多塞平具有特异的抗组胺机制,可以改善患有慢性失眠的成人和老年人患者的睡眠状态。临床耐受性好,无戒断作用。近年来国外已将其作为治疗失眠的推荐药物。一个[5]。虽然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没有明显的催眠作用,但它们可以通过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来改善失眠症状。临床常用的有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本文中患者住院期间服用帕罗西汀正是因为其抗焦虑作用。帕罗西汀与地西泮合用可以更好地改善睡眠。研究表明帕罗西汀可显着改善大鼠睡眠呼吸暂停,并证实5-羟色胺具有整体刺激呼吸的作用[6],证实了该药在患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身上的安全性。

3.2 地西泮对呼吸的抑制作用

地西泮是一种苯二氮卓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通过增加大脑中的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加速Cl-通道的开放频率,增加Cl-的流入,并对神经细胞进行增压。极化会降低兴奋性并产生抑制作用。 GABA 受体也存在于呼吸神经元中。 BZDs促进GABA与GABA受体结合,对呼吸系统产生抑制作用[7],导致CO2潴留,出现头痛、头晕、烦躁、精神错乱等症状。地西泮主要由肝脏代谢。肝功能障碍和老年人患者的药物代谢率降低,可以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并且药物容易发生蓄积,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文中,患者住院期间情绪烦躁、睡眠不佳,血气分析明显高于正常范围。仔细询问病史后,患者一般每晚服用1粒地西泮。考虑到患者入院时出现烦躁、睡眠不佳的情况,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衰竭,出现烦躁、睡眠不佳的情况。表现不佳可能与地西泮引起的呼吸抑制和二氧化碳潴留有关,因此建议医生停止服用地西泮。此后,患者烦躁、情绪等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不佳。

3.3镇静催眠中成药的使用

五味子口服液、五灵胶囊、白乐眠胶囊等中成药因其所含成分具有养心安神等治疗作用而在临床上使用。白乐眠胶囊由百合、刺五加、何首乌、合欢、麦冬、五味子、丹参等15味中药组成。研究表明,失眠模型小鼠注射帕拉米安可增强5-羟色胺以及小鼠体内GABA含量,从而改善失眠症状,减少自主活动次数,增加15分钟内入睡的比例,缩短入睡时间,延长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对失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8]。姜红生、唐向东[9]报道白乐面具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的功效,能显着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通过缓解焦虑达到失眠的目的。百乐眠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焦虑性失眠疗效显着。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是值得推广的。在这篇文章中,患者和药师推荐,用Parsomia治疗3天后,睡眠症状得到改善,并且没有发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4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镇静催眠药物使用建议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5]建议患有COPD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慎用BZDs。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限制性通气障碍失代偿并伴有明显高碳酸血症时,禁止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有必要,BZD 可以用于 COPD 患者。同时应用机械通气支持(有创或无创)和密切监测。非BZDs受体选择性强,次日早晨受累发生率低。患者尚未发现使用唑吡坦和佐匹克隆治疗轻中度COPD稳定期失眠患者出现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报道。然而,唑吡坦和佐匹克隆禁用于患有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

百乐眠胶囊中的中药成分具有滋阴清热、疏肝解郁、宁神安神的作用,对镇静催眠有很好的作用。 《百乐眠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建议》[10]指出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可能会抑制呼吸,因此在没有机械辅助通气时这些药物属于禁用药物。白乐眠胶囊是中药制剂,对呼吸没有抑制作用,可以作为患者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选择。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临床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镇静催眠药物改善睡眠状态。应采用小剂量、个体化、短期间歇使用药物。对于轻中度COPD的老年人,患者建议使用非BZDs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中成药,如白乐眠胶囊,由于没有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也可以作为临床选择。

参考文献

[1]孙莉,谢洪涛,王祖成。老年精神科门诊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1, 20(3): 140-142.

[2] 魏新,杨胜军,任秉楠,等。新型镇静催眠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中国医院药品评价与分析,2015, 15(6): 841-843.

[3]赵忠信,吴慧娟.成人失眠诊治:重视心理行为与药物综合干预[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2, 27(21): 19-20.

[4] Schutte-Rodin S、Broch L、Buysse D 等人。成人慢性失眠评估与治疗临床指南[J].临床睡眠医学杂志, 2008, 4(5): 487 -504.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病学杂志, 2012, 45(7): 534-540.

[6]王耀,王广发,张成。帕罗西汀对SD大鼠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J].中华呼吸重症医学杂志, 2009, 8(4): 384-387.

[7]王东晓,朱曼,飞飞,等。间质性肺疾病合并II型呼吸衰竭一例患者镇静催眠药合理应用药学监护及分析[J].中国药师, 2014, 17(6): 1017-1019.

[8]卞勇,唐向东.百乐眠胶囊对小鼠失眠的治疗机制[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46): 3671-3674.

[9]蒋洪生,陈建武。帕拉米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虑性失眠的疗效观察[C].北京: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特集:基层医疗机构医师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论文集,2016:852.

[10]帕拉米安胶囊临床应用建议专家组。帕拉米安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建议[J].神经病学与心理健康,2016,16(2):142-144.

作者:吴婷婷

药学服务分析论文第二部分:

患者癌症疼痛治疗的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药师在患者治疗末期癌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患者癌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观察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例如,在对照组,在观察组,临床药师实施药学病房监测,优化用药处方,对患有癌痛的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对照组中,患有癌痛的患者接受了传统的癌痛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疼痛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患者癌痛缓解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59.40%(P<0.05)。 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癌痛患者治疗后,提高了疼痛缓解率,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证实了临床药师在规范治疗癌痛患者方面取得了实际效果。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临床药师、癌痛患者、药学服务分析、疼痛治疗

癌痛是患者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调查,患者在癌症早期出现疼痛的概率约为25.50%;患者在癌症末期出现疼痛的概率约为60%至81%。患者有近三分之一的身体承受着剧烈的疼痛。对于癌症晚期的患者来说,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实施分娩疼痛治疗,将会给患者带来极度不适,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提高目前癌痛的系统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创新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合作并肩治疗。本文将重点对临床药师治疗癌症末期患者疼痛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临床药师的科学、安全使用情况,为今后临床药师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数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癌痛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的病例数,均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患者的录取标准是: 患者患有癌痛;患者自我报告疼痛的发作;患者服从临床药师的安排;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不予受理的标准是:患者不愿意服从临床药师的安排;患者有认知障碍。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龄34~1578岁,平均(51.99±4.78)岁。观察到男性 32 例,女性 32 例;年龄33~77岁,平均(51.34±4.2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癌痛患者患者均接受临床药师药学查房。观察组中,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共同参与癌痛的系统治疗,共同制定癌痛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剂型、剂量,在制定用药频率的同时,临床药师还会进行药物相关教育以及对患者的监督。对照组仅由临床医生实施传统癌痛治疗,没有临床药师进行药物教育和督导。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观察两组患者癌痛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手脚麻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指标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 (x±s)和(%)分别代表测定数据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通过 t 和 x2 检验进行。 P>0.05,无差异。

2 个结果

2.1 两组患者癌痛缓解率比较。比较两组疼痛缓解率,发现观察组癌痛缓解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信息请参见表 1。

2.2两组患者癌痛引起的不良反应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59.40%(P<0.05)。详细信息请参见表 2。

3结论

在临床癌痛治疗的质量控制和监督中,明确除了医生和护士之外,药房部门也参与到癌痛的系统治疗,包括药物配制、处方管理、临床药师等。诊所部署。与传统疼痛治疗方法相比,患者癌痛规范化治疗结合临床药师专业用药知识,从用药重组、处方审核、用药教育等方面进行优化。

综上,临床药师参与癌痛患者的治疗后,提高了疼痛缓解率,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证实了临床药师在规范治疗癌痛患者中发挥了实际作用。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作者:何翠媛

药学服务分析论文第三部分:

临床药师参与癫痫儿童药学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癫痫小儿药学监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在对照组中,药师在儿童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参与。没有提供药品监督。临床药师在治疗过程中对实验组儿童进行药学监督。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及合理用药率。结果:实验组儿童合理用药率为90.48%,显着高于对照组73.6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显着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为28.9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对癫痫儿童有效的药学服务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临床药师;癫痫;药品监测;可行性

【关键词】 临床药师;癫痫;药学服务;可行性

第一作者地址:深圳市宝安中心医院,深圳 518000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37

癫痫是一种临床上危害性较大的脑功能障碍疾病,又称“癫痫”或“癫痫病”[1]。相关临床资料表明,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儿童尤其是癫痫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本研究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癫痫儿童药学监护的可行性。现将报告整理如下,供临床研究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临床检测证实,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儿童均被诊断为癫痫。儿童,且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其他严重疾病及有用药禁忌的儿童,符合本研究的基本条件。将所有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实验组42名儿童中,男孩22名,女孩20名;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21±1.09)岁。对照组38例儿童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5.09±1.78)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儿童在治疗过程中不接受药物监督。医生开出处方后,孩子就应该按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在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关注他的身体体征变化,确保孩子出现不适症状和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治疗。

1.2.2实验组临床药师参与癫痫患儿的药学监护过程并干预相关用药。主要措施包括:(1)密切关注儿童血药浓度; (二)评估相关药品风险。例如氯硝西泮可能会加重儿童癫痫发作的风险,应注意其配伍控制[3]; (3)由于癫痫药物味道太苦[4],提醒家长不要碾碎服用,以免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 (4)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合理用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合理用药率越高、不良反应率越低,儿童用药效果就越好。

1.4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词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儿合理用药率为90.48%,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3.6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8.95 % 为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治疗癫痫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治疗难度大,治疗过程复杂。另外,癫痫患儿年龄较小,身体耐受力较弱。因此,临床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合理用药情况较多[5]。稍有不慎,很容易使孩子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病情。因此,对小儿癫痫进行有效的治疗药物干预非常重要[6]。

临床药师药学监测儿童癫痫具有积极的可行性,是降低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的重要手段[7]。在临床药师药学监测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监测。

3.1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用药方案,联合用药、药物浓度、不良反应以及孩子的年龄等都是影响孩子合理用药的因素。例如,考虑使用丙戊酸钠血液药物,其浓度与儿童的治疗效果直接相关。因此,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应加强用药监测,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8-9]。

3.2 及时发现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小儿癫痫的用药机制比较复杂,不良反应较多,尤其是联合用药时。例如,托吡酯的不良反应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症状相似,临床用药时容易发生混淆。因此,用药时,尤其是联合用药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10-11]。

3.3根据孩子个体化情况,完善用药方案。根据孩子的临床特点和药物的特点,为孩子选择理想的用药方案。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病史较长、有癫痫反复发作的儿童,可以采用联合用药进行抗癫痫治疗[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儿童合理用药率为90.48%,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3.68%。不良反应率为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可见实验组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临床药师有效药学护理对癫痫小儿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夏碧珍,吴明东,王丽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癫痫患儿急性发作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师, 2013, 16(12): 1874-1876.

[2]张华峰.比阿培南所致小儿癫痫样发作的药学监护探讨[A]. 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南宁,2013年:1 -4.

[3]杨丽萍,张亚彤,刘志和,等。病毒性脑膜炎所致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用药监测[J].中国药品应用与监测,2010, 7(5): 305-308.

[4]王海业,段金举. 1例卡马西平致复视尿潴留患儿的药学监护1例[J].中医临床,2010,10(2):236.

[5]唐静,齐晓莲. 1例病毒性脑炎合并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品应用与监测,2010, 7(4): 228-232.

[6]刘静,吴新安. 1例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癫痫儿童治疗失败后的方案转换及药物监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11): 901-902。

[7]刘心霞,杨勇。癫痫患儿的孕期准备、孕期及哺乳期药学监护[A].

2014年全国医院药学(药品安全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成都,2013:340-345。

[8]杜丽萍,梅丹,向谦,等。儿童抗凝标准化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3): 227-228, 231.

[9]常林.我国癫痫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杂志,2012, 39(2): 161-164.

[10]陈美丽,白宇.癫痫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 18(4): 341-343.

[11] 卢欣桐,冯锐,蔡继群,等。遗传性癫痫大鼠海马Ca2+/Cav1.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异常变化[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1):31-36.

[12]张贤怀.癫痫外科的发展与困惑——访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委会副主任梁淑丽[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3, 28(24): 5.

[13]李静.老年性癫痫儿童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分析[J].中华医学指南,2012,10(9):423-425.

(收稿日期:2015-07-22)(本文编辑:欧莉)

作者:陈慕娟 卓倩